凡帝王之将兴也,天必先见祥乎下民(高诱注:“祥,徵应也。”)。黄帝之时,天先见大螾大蝼,黄帝曰:“土气胜。”土气胜,故其色尚黄,其事则土。及禹之时,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,禹曰:“木气胜。”木气胜,故其色尚青,其事则木。及汤之时,天先见金刃生于水,汤曰:“金气胜。”金气胜,故其色尚白,其事则金。及文王之时,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,文王曰:“火气胜。”火气胜,故其色尚赤,其事则火。代火者必将水,天且先见水气胜,水气胜,故其色尚黑,其事则水。水气至而不知,数备将徙于土。[291]
近人许维遹认为:“此阴阳家之说而散见于此者。马国翰据《文选·魏都赋》李注引《七略》云:‘邹子终始五德,从所不胜,木德继之,金德次之,火德次之,水德次之。’定篇首至此为邹子佚文……”[292]可见《应同》篇的这段文字可视为邹衍作品的孑遗。
从这段文字,可以看出,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有以下几个特点:第一,采用当时已经流行的五行相胜说,五行顺序是木克土,代土,金克木,代木,火克金,代金,水克火,代火,土克水,代水,从土开始,经过木、金、火、水,又回到土,是为一个循环;第二,也是最为重要的,就是按照五行“从所不胜”(反过来说就是相胜或相克)的关系,安排历史上王朝的承继过程,以为黄帝土德、禹木德、汤金德、文王火德,其后继者应是有水德的帝王,之后再回到有土德的帝王,如此循环不已,这是明确的五德终始说的历史观;第三,黄帝、夏、商、周都是天下共主,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后面的王朝消灭并取代前面的王朝,依此类推,未来的新的天下一统的王朝,也应是消灭并取代周朝的那个王朝。这与齐国君臣的“大谟”或“大欲”恰好吻合了。水德来了,浑然不知,那么德运又将继续转到有土德的帝王那里。根据古代天象和五行相结合的传统,齐地为玄枵之分野,德运属水;又根据古代氏族与五行相结合的传统,田齐为陈之后裔,陈为颛顼之族,故为“水属”;陈又是大舜之后,舜应土德,齐国田氏又自称高祖黄帝(见《陈侯因齐敦》铭文),黄帝土德。这样一来,田齐就既有水德,又有土德,[293]与“水气至而不知,数备将徙于土”的历运完全对应起来了。